国际油价的涨跌虽很难准确预测,但依然能够探寻影响油价走势的关键因素。
全球经济状况向好、美国致密油(页岩油)产量增减的灵活机动性,以及欧佩克与非欧佩克之间达成的减产协议,这三者成为当前及未来一个时期决定国际油价走势的“新三角”。
长期以来,国际油价的涨跌是难以预测的。影响油价的因素太多,目前尚未有机构和个人能够发现一种数学模型或计算公式来准确预测油价。油价的不可预测性已是业界共识。 在去年年底的北京国际能源专家俱乐部举办的年会上,主持人陈新华就2018年国际油价的走势向与会的两位专家提问——一位是中国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张国宝,一位是全球知名能源专家丹尼尔·耶金。 张国宝表示,油价预测很难,因为影响因素太多,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他判断,在排除一些极端事件的前提下,2018年的国际油价应在每桶60美元至70美元左右,比去年的每桶50美元至60美元有所上升,反映的是全球经济回暖和石油市场的再平衡。 耶金基本同意张国宝关于油价回升的看法,但更加保守一些。他认为,在排除极端事件的前提下,2018年国际油价会在每桶55美元至65美元之间。 无独有偶,在今年3月初美国休斯敦剑桥能源周会议期间,在“石油市场展望:一个新的三角?”专题讨论中,专家认为,全球经济状况、美国石油产量和维也纳联盟(欧佩克与非欧佩克国家协调减产协议达成,欧佩克的总部在维也纳)是过去一年影响全球石油市场的主要因素。欧佩克秘书长巴尔金多表示,欧佩克和非欧佩克在石油生产上的合作已经“像直布罗陀的岩石一样坚固”,下一步需要研究如何将该减产协议制度化。而且,欧佩克希望与美国页岩工业建立密切关系,已经向页岩生产商发出参加维也纳石油输出国组织峰会的邀请。 国际油价的涨跌虽很难准确预测,但依然能够探寻影响油价走势的关键因素。 从历史上看,影响油价走势的主要包括经济、政治、金融和技术创新四个方面因素。 经济因素主要是供需关系,需求侧主要是北美、亚太、欧洲这三大消费中心,供给侧主要是中东、中亚—俄罗斯、北美、拉美等油气生产中心。两者的此消彼长均是影响油价的因素。 政治因素主要是能源地缘政治动向和石油生产国内部政局稳定性,像刚发生的美英法三国打击叙利亚造成中东局势进一步动荡,势必对油价产生影响。 影响油价走势的金融因素主要是资本市场上人们对油价走势的心理预期,而金融炒作进一步加剧了这种预期,从而引起油价剧烈波动。 最后一个技术创新因素是指从长期来看,油价再高,也高不过替代品的价格。如果持续高过替代品价格,石油就会逐步被替代;油价再低,也低不到平均生产运输和消费一桶油所需的全部成本。如果油价低于成本,则生产商就没有生产石油的动力,而这两方面的背后其实是技术创新。 目前,全球经济状况向好、美国致密油(页岩油)产量增减的灵活机动性,以及欧佩克与非欧佩克之间达成的减产协议,这三者成为当前及未来一个时期决定国际油价走势的“新三角”。 全球经济状况向好是决定石油消费需求增加和价格走势的基石,是“新三角”中最重要的一角。正如今年3月国际能源署(IEA)发布的报告指出,未来5年,到2023年,全球石油日需求量将增加690万桶至1.047亿桶,而中国和印度的需求增量将占全球的一半。美国石油产量,特别是致密油产量显著提升是影响油价走势“新三角”中的又一角。IEA的报告指出,预计到2023年全球石油日产量将增加640万桶至1.07亿桶,而美国页岩油产量增量将占全球增长的60%。同时,维也纳联盟(即欧佩克与非欧佩克减产协议的常态化、机制化)是“新三角”的再一角。2014年下半年国际油价断崖式下跌以来,全球石油市场一直处于供过于求的过剩状态。 正是欧佩克与非欧佩克双方2016年以来开始合作,达成减产协议,才遏制了油价进一步下跌的势头,并开始复苏。因此,维也纳联盟在近两年油价复苏上发挥了关键作用。 回过头看,进入新世纪,特别是2004年至2014年这十年间,是刚过去的全球又一轮高油价时代。笔者认为,这十年间,影响油价走势的三大因素分别是:中国消费需求的急剧上升、全球重点能源地缘政治事件、华尔街的投机和金融炒作。这三个因素可以称为当时影响油价涨跌的“旧三角”。 “新三角”也好,“旧三角”也罢,实际上是全球石油市场不同的历史阶段,决定市场和价格走向的不同类别的影响因素。当市场处于供不应求状态或呈现类似特征时,一些影响因素较为突出;当市场处于供过于求的过剩状态时,另一些影响因素显得更为突出。